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文学 >> 散文 >> 正文

巴中市文联创建那几年

2025年07月14日作者:阳云 来源:巴中市文联 浏览:60次

  巴中建地设市是1993年,巴中市文联正式成立则是2013年的事了。这20年时间,巴中不是没有文联,而是有牌子,有班子,开过一次成立会和换届会,只是所有人员都为兼职,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有什么与文联相关的事,则由市委宣传部的文艺科代行。2013年,市里决定成立文联,组建专门的机构,核定4个人员编制,同时成立同级别(正县级)市作协,也核定了人员编制4人。我成为巴中市第三届文联主席候选人。

  经过3个月的筹备,巴中这个全省唯一没有成立文联的市,于2013年8月召开了成立大会,值得一提的是,到场祝贺的四川省文联主要领导蒋东生书记是当年巴中地区的第一届文联主席。全市的文艺工作者、特邀的在外巴中籍知名文艺家共同见证了巴中市文联诞生的高光时刻。

  文联成立了,文联是什么?文联干什么?文联工作又怎么干?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如何起好步、开好局的紧迫事。我们有一个宏愿,内心有一股热力,虽然巴中是全省最晚成立文联的,但我们有决心来赶超,人少钱少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热爱文艺工作。文联之前,我是兼职的巴中市第一届作协的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担任过市委宣传部的文艺科长。

  当时的巴中市文艺界,说起文联,包括文艺家本人,十有九人说不准确文联的全称,不少人还不知道文联是干什么的。如巴中电视台有位主持人获全省“十佳主持人”称号,我们代表文联给予表彰奖励时,他表示还没听说过有文联这个单位。

  由于一直以来没有单独的文联机构,各协会基本上属于野生状态,仅有3个协会——巴中书协、美协、摄协,是建区时由市文体局出文成立的,没换届过,也没在民政登记注册过,另外还有一个由电视台成立的电视艺术家协会。其他艺术门类的文艺家协会、学会一概没成立,县区文联也只有南江才有编有人。此情此景,市文联一经组建,便针对起步晚、基础弱等现状,厘清思路,突出重点,着力凝聚力、向心力、活力、品牌力建设,聚集文艺力量,助力巴中发展。总体工作我总结为六个字:有抓手,当推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换届了市摄协、书协,先后成立了市舞蹈、音乐、戏曲、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奇石根艺花卉、红楼梦学会以及检察官文联、市舞协红叶艺术团,特别是红学会的成立,时任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扬到巴中参加了成立大会,其中巴中的红学会是全国地市少有。全市团体会员单位由以前的7个增加为19个,市级以上文艺家协会会员超过5000人。为汇聚广大的文艺人才,我们对市内外的文艺人才进行统计,建立档案。同时,我们特别重视巴中籍在外知名文艺家的联络联系,专门到北京、成都等地拜会,巴中是故乡,巴中文联也是他们的家,激发大批巴中籍在外文艺家以感恩回报的方式致力家乡文化建设。《挂印知县》艺术总监、梅花奖获得者肖德美,省摄协副主席、川大教授冉玉杰,鲁迅文学奖评委、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蒋登科,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何鹏飞等经常回巴开展文艺培训,承担文艺服务项目。

  出作品,出人才是检验巴中文艺繁荣的标志。从艺术创作规律出发,文联统筹谋划,助推文艺精品,具体工作由各文艺家协会来实施,这就是我们说的“当推手”。

  一是项目推动。实施重大文艺题材项目推进制,以各文艺家协会为单位,上报重点创作项目,纳入全市文艺创作年度规划,实行成效预设、全程跟踪、专题推动,开辟创作的绿色通道。

  二是搭建平台。创办了市文联的综合性文艺刊物《绮罗文艺》,建设了巴中文艺网。同时利用本地报刊、影视,广泛宣传文艺家和文艺作品。

《绮罗文艺》2015年第2期(总第8期)

  三是开展专题培训。先后邀请了美术家刘大为、史国良,书法家张景岳、马啸,音乐家赵小毅、李晓明,作曲家敖昌群,摄影家王征,舞蹈家王玉兰、曲艺家李立山、张志宽,红学家张庆善等50余位全国著名文艺家来巴授课、指导。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成功地在巴中举办两期美术志愿服务培训班,中国曲协将南江作为“结对子、种文化”全国两个试点县之一。

  四是奖励扶持,推动精品创作。曲艺《竹颂》《雪梅雪梅》,电视纪录片《爱在指尖上》,川剧《悠悠万民心》,舞蹈《农家交响》,美术《古镇恩阳》,摄影《殇》《独钓水泥江》等一大批作品获国际、国家、省级大奖。歌曲《巴中style》走上星光大道,巴中摄影家协会以《有个地方叫巴中》集体参加黄山、平遥国际摄影展。这些精品的创作,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亮出了巴中的文化名片。

  文艺品牌,是地方文化影响力的核心。全面深度挖掘巴中文艺资源,突出特色优势,系统整理,创建全国、全省文艺品牌,以品牌提升巴中文化影响力,增强巴中人的文化自信、发展自信。我们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给每个协学会,创建协会品牌,通过一年、几年或更长时间来完成目标,通过品牌创建来带队伍,出人才,出作品。比如书协创建“中国书法之乡”、美协“刀锋巴山”版画、音协的“二胡之乡”、戏曲协的“曲艺名城”“中国曲艺之乡”等。

  我在巴中文联工作接近四年时间,正是文联创建的四年。四年时间,虽短也长,经过努力,文联的抓手有了,路子也探出来了,“推手”的作用逐渐强大而有力。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